新華社點贊黃厝城中村!
來源:廈門小魚網 發布時間:2024-09-08 13:08:47
城中村是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出現的特殊社區。在不少超特大城市,城中村的存在,讓眾多務工人員能夠以較低廉的成本在城市安身立足。但是長期以來,由于基礎設施建設薄弱、安全風險隱患大、社會治理能力滯后等原因,城中村成為矛盾糾紛、事故案件多發的區域。
9月7日,新華社報道了
《補齊城市現代化治理短板——
廈門城中村治理一線觀察》
城中村現代化治理既是難啃的“硬骨頭”,更是要直面的“必答題”。從2023年4月起,福建省廈門市以現代化治理理念推動全市108個城中村改造,計劃用3年時間,通過黨建引領、居民參與、多方投入,努力將城中村打造成為宜居、宜業、智慧、和諧的現代化社區。
這是6月27日拍攝的廈門市思明區濱海街道黃厝社區塔頭社城中村的水庫(無人機拼接照片)。新華社記者 周義 攝
其中,思明區黃厝社區塔頭社城中村利用智慧管理平臺,實現動態管理,推動城中村治理實現數字化運行。原文報道如下:
城中村治理難題之一是人員復雜、情況不明、底數不清。廈門探索將城中村的人、地、事、物、情等信息數字化,著力打造智慧社區、提升治理能力。
在黃厝社區塔頭社城中村智慧管理平臺,墻面大屏上實時顯示著樓棟、車輛、路面等信息。濱海街道黨工委書記趙珂告訴記者,街道各村梳理轄區各類信息,網格員逐一采集,錄入平臺,實現動態管理,推動城中村治理實現數字化運行。
記者調研了解到,廈門多數城中村村財收入來源單一,土地產出率較低,但不少城中村人文歷史深厚,文物、風貌建筑、歷史街區等文化遺產資源豐富,至今仍保留原有的傳統村落肌理。
在推動城中村現代化治理中,廈門注重保護傳承歷史文化資源,充分挖掘其現代價值,因地制宜活化利用,規劃文化創意以及產學研等業態。
在黃厝社區,一棟曾經破敗的“黃厝大隊樓”迎來新生。這座建于1964年的兩層磚石結構小樓,承載著黃厝作為海防前線村的記憶和鄉愁,但后被轉租用作小加工作坊等,區域雜亂老舊。通過修繕加固、景觀改造,大隊樓、禮堂、廣場被打造為當代藝術館等展廳,古厝煥發出新生機,逐步成為塔頭社的“人氣顏值擔當”。

來源:新華社、濱海街道

校對:韓婉秋、鄭莉涵
審核:薛曉瑩、楊曉娜
相關話題
- ·新華社點贊黃厝城中村!2024-09-0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