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網絡中國節·處暑】暑去又一秋 “出伏”的日子近在眼前了
來源:封面新聞 發布時間:2022-08-23 10:21:00
8月23日,處暑節氣到來,這是秋天的第二個節氣。處暑,即為“出暑”,是炎熱離開的意思。因其以“暑”名之,常被認為這是一個夏天的節氣,但此時時令已入秋。在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寫道:“處,止也,暑氣至此而止矣。”能明確看到對于處暑節氣的闡釋,是炎熱即將過去,暑氣將結束。
雖說處暑不是暑,但在今年長達40天的“三伏天”中,在這個節氣還處在炎熱的“末伏”之中,還要再過兩天才能“出伏”。可就算熬過了漫長酷熱的“三伏天”,還得擔心“秋老虎”的襲來,此時天氣已由炎熱向涼爽過渡,還要是注意反復的高溫。“成都人愛說,‘還有二十四個秋老虎’。說明處暑前后尚有‘秋老虎’的余威,一時暑氣難消。”民俗專家劉孝昌這樣說道。
嘗新先喂狗 慶祝秋收的獨特儀式
“一候鷹乃祭鳥;二候天地始肅;三候禾乃登。”在古代,人們將處暑分為三候,其意為:在此節氣中,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;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;“禾乃登”的“禾”指的是黍、稷、稻、粱類農作物的總稱,“登”即成熟的意思。天氣肅殺后,谷物才有收成并開始秋收。
可以看到在處暑時節,中國大部分地區林果和農作物陸續進入成熟期,農民加緊采摘,搶抓農時,進行水稻施肥、除草等田間管理。而在南方地區,此時也到了收獲中稻的大忙時節。所以在古代民間,處暑節氣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,因正值農作物收成時刻,農家還要舉行各種儀式來拜謝土地爺。
“處暑節氣,舊時成都的農家們要用剛收割的新米,舉行隆重的‘嘗新’儀式。”劉孝昌說到,在西南一隅的成都,這里的農戶把收割水稻稱為“打谷子”,人們先將田里的水稻收割完畢,再用拌桶進行人工脫粒,把谷子與稻草分離。“等谷子打完后,再把濕的谷子攤放在竹席上翻晾曬干,最后把谷子挑到磨坊去碾成新米,高高興興地把新米挑運回家。”
有了新的收成,自然是要慶祝一番,而民俗“嘗新”,指的就是把新米煮成香噴噴的米飯,再跟全家老小聚在一起享用。“老成都城郊的農家時興在處暑節氣前后‘嘗新’,并把這種帶有儀式感的吃新米飯的行為,傳承為千百年來的農耕習俗。”而新米煮出來的米飯,揭開鍋時滿屋飄香,左鄰右舍都能聞見。
值得一提的是,“嘗新”還有項特別的內容,就是要在吃飯前盛碗新米煮成的米飯先去喂狗。劉孝昌強調到,這是全家人在“嘗新”時,必須要先做的一件事情。“有的人家還在喂狗的米飯上,夾上兩三片肉,主人家用雙手把這碗白花花的新米飯,放在自己院壩的屋檐下,喚自家養的狗來吃。”劉孝昌也解釋道,之所以“嘗新”要先喂狗,是因為在古代民間流傳的說法中,人們相信栽種的稻谷是狗所帶來的。“相傳在遠古時代,百姓們沒有糧食吃,一只狗跑到西天去,在稻谷里打了幾個滾,身上沾滿了谷子。被天兵發現后,一下子掉進海中,幸好翹著尾巴,上面沾著幾顆稻谷,給人們留下了珍貴的糧食。”
吃鴨吃魚 適當葷食補充營
“七月半鴨,八月半芋”,在往常的年歲中,處暑節氣一般靠近中元節,所以很多習俗也較為相似,如祭祖迎秋、放河燈等。同時,古人認為農歷七月中旬的鴨子最為肥美營養,所以在中元節和處暑節氣吃鴨子,成為了這一時節的獨特食俗。
與此同時,農村俗語還有云“處暑送鴨,無病各家”,表明在處暑時節,親朋好友們以鴨子作為互相贈送的禮物,認為吃了能夠身體健康,無病無災。但也有說法稱,民間有處暑吃鴨子的習俗,原因在于鴨肉味甘性涼,且到了秋天就可以開始進補,適當多吃一些葷食,鴨子就成為了不錯的選擇。
而在某些地區,處暑還講究吃魚,此時天氣已經開始轉涼,魚的肉質鮮嫩肥美。再加上處暑前后恰逢開漁期,正是捕撈的大好時機,漁民出海收獲自然的饋贈,能吃的魚類也很多。
“處暑無三日,新涼直萬金。”雖說在處暑時節,人們還會面臨“秋老虎”到來的高溫天氣。但處暑之后,秋意漸濃,大地之間也迎來了暢游郊野、迎秋賞景、登高望遠的好時節,涼爽的初秋正在向人們靠近了。
相關話題
- ·【網絡中國節·處暑】暑去又一秋 “出伏”的日子近在眼前了2022-08-23